据中国政府预测,截至2035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达约10亿,占中国总人口70%以上。
然而,城镇化的速度毫无放缓迹象。中国愈发迫切地希望能继续开发新城,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住房、工作和基础生活设施,同时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国政府投入了数万亿元的资金,用以建设新城和开发区,这些新设城市项目的灵感均源自同一个城市:深圳——中国的模范城市,也是中国城市化转型中的教父级代表。这座中国南部的大都市是中国过去40年来经济改革取得最引以为傲的成果。
深圳建设
深圳国际贸易中心于1984年9月4日正式完工,成为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
邓小平于当年早些时候考察了深圳国贸的施工地点,并亲自批准了该项目,其“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被誉为“深圳速度”,该故事广为流传,给这座“即时城市(Instant City)”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新书《深圳实验》的作者兼建筑师杜鹃(Juan Du)在邮件采访中如此描述深圳:“成群的高楼大厦成为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形象。”

深圳国际贸易中心曾是中国最高大楼
经济特区
20世纪70年代末,深圳成为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尽管如今人们普遍认为深圳是成功的范例,但它最初的设立和早期的发展并非全无争议。邓小平表示,这座城市是一个试点,因此它的发展遵循的规则和中国其他城市不一样。
邓小平曾在1984年指出,深圳经济特区是“科技、管理、知识与外交的窗口”。
以此,深圳的城市建筑和设计就成了展现当代中国模式的关键方式。中国的城市空间自古以来强调对称,深圳的城市建设也不例外。
然而,深圳的“城中村”众多。拥有村内房产的人开始迅速加盖楼层,拓宽房屋,以便为外来人口提供廉租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圳经历了剧变
正如杜鹃在《深圳实验》中描述的那样,如今,深圳的”城中村“依旧数以百计,而深圳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做到面面俱到地管理这些“城中村”,并将这些“城中村”以及村内的几百万居民融入到不断发展的大都市中,建成一座领导者们喜闻乐见的、有序的模范城市。
崭新的市中心
深圳巨大的成功却带来一个连它最初建造者也没想到过的问题:空间不足。
填海成为了增加城市用地的方式之一。名为“深圳湾总部城”的新中央商务区,如今就建在深圳南部边缘地带的滨水区域。
但是,深圳湾的建设也是为了纠正深圳城市规划中的一个历史性错误——与大海脱节。市民会抱怨说,有时都忘了自己生活在一个沿海城市。
2019年夏天,深圳市颁布了一项政府计划,希望将深圳建成“一座充满创新创业创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
亨宁拉森建筑事务所(Henning Larsen Architects)的克劳德·格弗罗伊(Claude Godefroy)说:”中国政府对于新一轮发展的野心很明确——让深圳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模范城市,而深圳湾就是该计划的头号任务。”
中国城市的典范
当中国政界人士在发展全国其他城市时,他们一直试图复制“深圳效应”。
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其建设灵感就源于深圳。邓小平曾指出,没有把上海涵盖在1979年第一批特区名单中是一个错误。于是他开始鼓励中国的下一代领导人对浦东进行重建。
浦东新区的规划和发展也比深圳更加集中协调,但最后浦东最终还是走上了中国城区发展的老路。
除了浦东新区外,中国很难向外输出成功的“深圳模式”。
雄安新区:习近平时代的模范城市

距北京西南部100公里的三座河北小县城将被改造成为新城
北京的新卫星城市雄安新区正在建设中,是中国复制深圳模式的最新尝试,该项目旨在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模范城市”。
但是,雄安市的住房受到严格的国家控制——这不同于对待深圳的政策,因为深圳的房地产开发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像深圳融入珠三角地区一样,雄安将通过高铁与东部的北京、天津连接起来,形成具有1.3亿人口的特大城市群,统称“京津冀”。
显然,雄安新区的建设反映了中国现任领导层的发展目标和关注问题。 2018年的规划文件中写道:“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为(雄安新区)谋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雄安新区将在多大程度上复制(或背离)深圳这座模范城市的模板,仍有待观察。但毋庸置疑的是,深圳的例子,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仍然具有巨大影响力,甚至在建城40年后仍是如此。【全文完】
作者:Jonathan Chatwin
编译:邹彧
校改:徐倩茜
国内也有很多这样的文章,中国城市的发展还是要看国家整体的经济需要和自己本身的优势决定
不是新建的就是新 有创新才能叫“新区”
怎么说呢,深圳的成果算是天时地利人和吧,这个模板只能借鉴,不能照搬。
没有get到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说了一大篇就是四个字“因地制宜”。
Shenzhen set a goofy example.
深圳的成功需要我们借鉴
中国开展任何政策都应适应国情,相应地,地方的建设模式也应当适应方情。多做基层考察,实践出真知。
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但是这种模式可能只属于深圳,其他地方如果抄作业的话需要深思熟虑了
有这样的范式城市供我们参考学习,但确实应当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发展计划,不然就如同兰州新区那样适得其反。
但是切记成功不能照搬照抄
同时深圳也是全国绿化做得最好的城市之一
深圳的成功有政策的扶植,时代的机遇
深圳的成功在于提供一种思路,而不是照搬模板。
深圳的成功是模板也是特例,我们该做的是学习总结成功的经验,因地制宜。我们应该是擅长这一点的,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也是中国特色的
我以后就想去深圳生活
深圳的崛起确实可谓模范,但不同的地区应当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才能促进各地共同发展
深圳已经成功,其他新区建设时还是要不断思考自己的建设目的,不要一股脑为了发展,为了吸引人口而盲目扩建扩张
城市和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机遇。以前是深圳,现在是雄安,希望示范区发展越来越好,同时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感觉其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性,我们不能将其他时代的“特产”照搬到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创新,是敢为人先
你说的没错,无论怎样要尝试创新
这个文章让我想到之前做的兰州新区练习,要实现区域发展靠照搬是不可能的,避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才是最重要的
不得不说深圳的经济建设还是蛮成功的。
深圳的成功还造就了TCL、中兴、华为、腾讯等高科技企业。
因地制宜最重要,一味地复制还是不行~
深圳的成功建设给中国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很好地模板,但其他的城市的建设发展应该在吸取经验优点的情况下,根据自身条件来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的优势。
深圳的成功是时代的成功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的成功无可置疑。但是成功不是千篇一律,无法复制。我们需要更多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