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沉睡的巨龙正在苏醒,世界的眼睛都紧盯着中国。虽说想想这么多“眼睛”有些恐怖,但关注度高绝对不假,这不,《连线》杂志都出中国特刊了。大家关注中国,不仅因为那些老生常谈的原因:国家面积居世界第三;国家人口世界第一;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更是因为中国的工业、科技、文化都是一颗颗新星,正冉冉升起。
工业:煤矿大国的逆袭
看这张图片,有人会以为这是张黑卡?想多了,其实这黑黑的玩意都是“能量”,赤裸裸的能源啊!秦皇岛港拥有约11.7公里长的海岸线,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煤炭运输枢纽,绝对的煤炭运输界的大亨啊。在2015年经他手玩过的煤大概有2亿4655万吨,运送的煤炭量占中国年运送量总量的40%。
既然秦皇岛那么能运煤,那它的产煤量也一定不低吧?但事实上秦皇岛只是一个运货的马仔罢了。煤多,主要是有人罩着的,他与产煤大户—山西交往甚密,并且用一条铁路紧紧地将自己和大哥绑在一起。这样一个产煤,一个送煤,也就成了“大哥吃肉,我喝汤”的美好局面。
就职于上海船运咨询公司的尼古拉 克劳斯(Nicholas Crouch)看着图片给我们描绘了秦皇岛港是如何运煤的:“起重机将煤炭提起,放到传送带上,运送到船上,煤炭堆积成一个个煤堆。”
长时间的严重依赖煤炭来发展,是中国成为碳排放大国的主要原因之一。挪威气候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贾尼沃尔·科斯柏肯(JanIvar Korsbakken)谈到中国的碳排放量时说道:“根据最近的一些数据,2015年中国的炭消费量下降了3%-5%左右。可以见得中国政府正努力让企业降低炭排放”。“但是我更想知道的是这下调的百分比究竟是来自于上层压力,还是那些高排放的企业自愿减排的。”科斯柏肯说,“如果过一段时间,企业为提升生产量,那么碳的排放量是不是会随之提高呢?”
据中国电力网报道,中国2015年能源行业的碳排放下降了1.5%,且煤炭使用量持续减少。2015年燃煤发电占中国电力的比重不到70%,比2011年少了10个百分点;水电和风电等低碳能源的比重却从19%跃升至28%。
科技:宇宙空间的开拓
早期采用者:
这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已经进入了建造的最后阶段,今年晚些时候它就会开始观测。五百米口径的球面望远镜(下文简称FAST)提供了196000平方米的盘区,这让在中国西南地区平塘县、贵州县进行修建工作的研究人员可以用前所未有的逼真度来观测天空。该项目的副总工程师李菂说:“这将是3吉兹下最为敏感的天线频段,它在许多主要探索领域都有潜力,比如致密星,引力波,星际介质,气态星系——甚至生命的起源。”
这个射电望远镜创新的地方在于:它的反射行为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盘区由可根据信号变形而调整的反射器组成。目前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设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它的有效盘与FAST的差不多一样大,但中国这个的灵敏度,是另一个的两倍。阿雷西博观测的范围仅限于周围天顶的20°,而有着可调节反射器的FAST,则是40°。
(该建筑由中国国家天文台建立,已花去了五年半来修建,目前仍然在建)
2014年七月,共计4500块的三角形铝板首先被安装了上去,构成了盘区。9月将安装望远镜,而23年后,这个望远镜会与盘区联机。该项目表现了中国对太空领域的野心,在此期间,它已经成为了第三个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并制定了2020年建立载人空间站的计划。
迄今为止,FAST的预算为67000万元人民币(约合7000万美元),而李菂对接下来的经费很乐观。“要支持研究和创新,这个观点植根于当代中国的意识里,某种意义上来说,比美国还深。当我在申请经费时,我从来没有被要求证明基础科学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打算做的事,正好证明了它的优越性。”
文化:电影产业的崛起
1月29号,功夫熊猫3(KungFu panda3)在中国和美国同步上映,我在深圳看了,感觉非常的棒,他的动画和配音效果完全可以让你丢掉字幕。
《功夫熊猫》剧照
《功夫熊猫3》是第一部中美合拍动画片,美方就是美国梦工厂动画(The DreamWorks animation),听说这家公司也是相当地牛逼,它是唯一能与迪士尼抗衡的动画电影公司。他们还拥有一套完整的可以随意更换版本的系统,怎么说呢,就是动画里人物的嘴型,不管用英文、中文配音出来都完全对得上来。
中美合拍一部动画片也算是影坛里的一件大事了。据说,到2017年,中国将取代美国的位置,成为世界上票房最多的电影市场,好莱坞对这个事含含糊糊地回复了一下,他们心中估计有一千只草泥马在翻腾。其实再等几个月,事情不就明了了吗。
漫威(Marvel)漫画公司最近的电影里,就有许多中国演员参演,他们还专程跑到中国来取景,范冰冰、王学圻就曾参演过《钢铁侠3》(Iron Man 3),中国电影人在逐步走上国际化舞台。
在中国将国外电影搬上大荧幕的同时,也逐步开始向外输出中国独有的文化和创新产品。
《捉妖记》这部逗死个人的电影想必大家都已经看过了,这部电影已经成为了中国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到翻译的时候已经被星爷的《美人鱼》取代了)3.9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约为25.5亿。电影已经在北美、英国、新加坡等国家上映了。另外,由侯孝贤导演指导的电影《刺客聂隐娘》也获得奥斯卡评委的好评。
在今年一月,娱乐巨头万达集团已经成功收购了美国传奇影业(Legendary Pictures),许多业界人士认为,万达确实够土豪,这将有助于中国文化的输出。由传奇影业投资的电影《长城》也将在2017年2月17日和大家见面。
尽管中国电影市场一片大好景象,但中国的审查制度也仍然存在。2015年上映的《像素大战》(Pixels)就被截取掉了一个场景,有三分钟左右,相比电影《云图》(Cloud Atlas),这还算好的了,这部电影在中国上映时,被截掉了整整38分钟,我真的想知道那38分钟到底讲了些啥?更可悲的是,还有一些电影根本不能在中国上映。由此看来中国电影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tag:中国 中美合作 电影 工业 科技 空间 宇宙 功夫熊猫
编译:马兆秋 封昱如 王佳妮
排版:李仙
责任编辑:黄潺
文章来源:《连线》
我喜欢文章幽默的用词,有意思的东西让人一口气读完还回味无穷。
中国的快速发展确实给西方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不论是经济,工业等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跟别人互动的译者,很好就是没有后续
这个排版我是有些排斥的
中国毕竟人多地广,各种资源丰富,一步步的壮大是必然的趋势。
结构清晰,中国崛起也是必然
每次看到这样的文章都觉得作为中国人我骄傲!
文章结构清晰,内容明了,排版简洁。只是对煤炭那个图有一点异议,一张图一分为二在杂志上出现很正常,但是在网页上就有重复的感觉。
整个文章看起来行文流畅,翻译得很有韵味,让人读起来没那么无聊,但是可能是技术原因,里面有些地方有些小错误,不过已经做得很好了,棒棒哒!
就像fashion同学所说,看见标题的第一眼就会有一种热血沸腾想要读下去的感觉,整篇文章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运用大量数据,非常的精准。结构也根据内容分三层,非常清晰。但是第一部分的图片重复了,第二部分对于望远镜的介绍我觉得放在那几个人物介绍上面会更好。三个部分都有小结,但是我觉得在文章最后添上小组成员们自己对于整篇文章的总结会画龙点睛。
这篇文章可能没有其他三篇那么长,但是却短小精悍,从第一眼读到工业这部分,就觉得字里行间轻松幽默,很符合川图的文章内容要求,从工业、科技、文化中选择三个小点煤矿、望远镜、电影产业反应出中国的崛起比知识简单阐述这三个方面的成就更具体不会觉得说空话!负责排版的同学也很棒的将以前英文的图片PS成中文!
但是就如楼上的同学所说可能读者想知道更多的内容少了些,希望有所补充!
再接再厉~
楼上的评论来自学号37
楼上的完全是以学术论文的视角来评论本编译作品,不过有些观点值得借鉴。比如行文的逻辑关联等,英文与中文的思维不同,我们在编译时,是需要重构逻辑和结构,甚至添加补充来增添中文的可读性的!表叔对编译小组的努力和37号同学的评论感到欣慰,特打赏10元,望再接再厉!
《大国崛起——中国何以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这标题乍一看,挺博人眼球的,很exciting.但仔细读了后却升起许多失落的感受来,跟听室友说自习室哪位女生很很好但悄悄地去看了后的感受差不多。首先,想梳理下这篇文章的纵向思维,中国何以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这话其实充斥着认识上的谬误,中国之崛起,是一个较为自然的过程,这是中国社会在跟着时代的步伐在某个阶段的表现,和万物生长一样,和个人的成长一样。而本文标题里的“重新”“屹立”等词则是标示着中国国家发展的突兀,标示着中国之发展,像是在文中某几件事和几个方面的成功,中国就突然打了激素似地疯长了一段似的。这个标题,如果是被搞国际关系的学者看到了,那一定会大肆批判一番的。
那么,还是从普通的报道什么的来认识比较好。文中从工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数据来看中国之发展。我的感觉是,段与段之间过渡不好,逻辑性不强,就像和一位女学者在聊学术时突然拉着手聊人生一样,这会让别人很不适应的。
在内容上,每个视角下的资料单薄得可怜,完全不足以撑起这个视角,让读者从这些资料里看,就像拍照时焦距没调好一样,看上去是一些模糊的东西。
不过,中国的崛起和发展这个问题,倒是值得我们好好思索的。
最后,想分享读到的一句佛经,“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 ——《坛经》第二品
我感觉那个射电望远镜,解释的感觉不是很懂,应该写详细一点。
文章很生动,用词比较幽默,相较于一般这类文章此文可读性较强,至少能让人想读完。
读完文章,有以下几点感受:
1、煤炭大国的逆袭,文中表示了中国碳排放量有所下降,使用量减少。但是作为读者,我认为“逆袭”的含义,应该与中国的碳排放量在国际中的排名中有所下降等内容相关。貌似文章与“逆袭”两字搭不上边。可适当修改小标题。
2、科技:不明白“早期采用者”下面的三张外国人图片与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文中似乎也未提及。其实,对于这个还未建成的天文台蛮感兴趣的,文中只介绍了天文台的大概模样以及创新的地方。要是能向读者说说天文台周围类似塔的东东、三角形构成的盘区等的运行机制就更好了。
3、总体来说整篇文章行文通顺,字间诙谐,配图直观,内容一读就懂,这是极好的。而且,编译的文章是同学们花费了很多心血完成的,这是十分值得称赞鼓励的。上述感受纯属个人意见,戳中“伤”点,请自动忽略噢。
我觉得编译得很不错啊,没有很枯燥,结构也很清晰,不会让人觉得乱。
最上面关于煤矿的两张图片是重复吧,都是展示的一个角度拍摄的煤矿。然后,”工业:煤矿大国的逆袭“这个标题和下面的“文化:电影产业的崛起”没有对齐唉。
第一个煤炭那个图是一张分成了两部分。然后排版那个第一个是靠右,最后一个是居中。毛毛同学真的好细心,必须点赞!
整篇文章翻译得让人读起来有种很舒服,顺畅的感觉,把中国每个方面的发展都写得很具体明白,但部分地方“我”“他”一类的代词可能有修改余地。好评五分,打赏1.8元!祝你们发发发,哈哈哈!
好的,下次一定会注意。谢谢你的打赏!开心
我是刘妍君
科学和趣味的结合,我觉得写得很棒。从工业、科技、文化三个方面来写中国的发展,
就喜欢你这样的读者,么么
如果没有死亡,沉睡必将苏醒。需要的只是一个苏醒过程。倘若被梦中惊醒,弄不好,可能会有“起床气”。(国家的发展永远都是向前的,但是我们要把握好发展的步伐,稳健一些)
“起床气”,我喜欢这个说法,因为我也有,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