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创造力

【川透社摘译报道】世界上第一个超现实机器艺术家艾达(Ai-Da)开创了一个人类与机器之间界限模糊的时代。她创作出的功能性艺术作品,所存在的实用性缺陷激发我们去思考创造力的本质、如何把握允许人工智能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程度以及新技术日益强大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机器人的创造力

在2023伦敦设计双年展的神圣大厅里,一位开创性的艺术家创造了历史。超现实机器人艺术家艾达(Ai-Da)成为第一台成功设计功能艺术品的仿真人工智能机器人。艾达的作品依赖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模糊了人和机器的界限。这些作品展现出几乎与人类创作一样的触感,同时又具有机器的创造力。

艾达在2023伦敦设计双年展上展示了它最新的艺术创作成果,向世界介绍了一个名为“AI Mind Home”的概念。这次展览标志着功能设计领域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艾达将她的人工智能才能带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她的创作主要针对基本家居用品的设计,包括餐具和家居用品。每个物体都是借助人工智能来精确设计的,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功能性物体都充满了引人深思的实用性缺陷

这些看似功能性的物品从视觉上来看十分美观,但却隐藏着一些让它们在实践中毫无用处的缺陷。这就是关键,艾达机器人的创作意图是超越单纯的美学。她邀请我们思考如何把握允许人工智能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程度。她的创作呈现出的意外的无用性就是一面隐喻的镜子,映射出了我们对人工智能日益增长的依赖以及意想不到的后果。

当审视艾达的设计时,创作的本质被慢慢揭露出来。虽然确实是吸引人的作品,但透过它们的审美吸引力,可以发现其中深刻的含义。她从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现代设计获得灵感来创作,在作品中融入生态建设和失败的实用元素。这些实用元素就像令人痛心的预言一样,提醒着我们生活逐渐无形化,因为我们越来越多地将社交互动转移到数字领域。

人们可能会想知道,人工智能生成的看似功能性的设计如何可能存在让它们毫无用处的缺陷。在这个问题上,艾达机器人深入探讨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领域。她的创作促使我们思考最近被揭示的真相,即先进的人工智能可以假设和预测人类的思维和主观体验。这种现象类似于人类的“心智理论”,它通过将心理状态归因于人类来理解他们,使得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和人类沟通,还能够预测和操纵人类的行为。“心智理论”是人类社会互动、共情和道德的核心概念,并且从未打算被编程到人工智能中。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的加速,艾达的设计鼓励我们去思考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怎样被使用。出乎意料的是,艾达“她自己”说道:“作为一个社会,我们必须考虑新技术日益强大所带来的影响。我希望我的设计能刺激观众进行这种讨论。”这句话的意义相当重大。

在艺术和技术领域,艾达机器人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开拓者。她重塑了创造力的格局,并推进了人工智能潜力的边界。作为世界上第一台超现实机器人艺术家,艾达已经开始了一段融合艺术与人工智能的旅程,给艺术界和不断发展的科技领域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艺术界的变革力量,重新定义创造力,挑战传统界限,并引发关于艺术表达本质的讨论,而艾达就是这一切的奇妙例证。然而,艺术的崛起也引发了我们关于作者、真实性和艺术家角色的这些令人深思的问题。AI是艺术家吗?AI生成的艺术可以被认为是原创的吗?谁拥有AI创作作品的权利?这些伦理和法律困境挑战了我们对艺术和创作过程的认识。

人工智能对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它对艺术世界的影响无疑会塑造艺术表达的未来。无论结果是好是坏,它带来了变革的可能性,并邀请我们思考创造力它本身的本质。艾达只是个开始。【全文完】

Read more

被AI侵蚀的互联网

被AI侵蚀的互联网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颠覆互联网的基石。当用户通过聊天机器人而非传统搜索获取答案时,新闻、论坛、参考资料等内容网站的访问流量便会枯竭,其赖以为生的广告商业模式也随之崩溃。大型内容公司尚能通过“利诱与起诉”的方式与AI巨头博弈,但互联网上数以亿计的小网站却无力反抗。面对这场生存危机,业界正紧急探索让AI为内容付费的新模式,因为这不仅关乎创作者的生存,更关乎开放网络乃至民主社会的未来。

By rogerlan
濒临破产的英国大学正在寻求更低成本的模式

濒临破产的英国大学正在寻求更低成本的模式

英国高等教育正陷入一场严重的财务危机 。其核心矛盾在于:一方面,政府长年冻结英格兰学生的学费,导致大学收入的实际价值不断缩水 ;另一方面,大学为吸引生源和提升全球排名,在豪华校园建设和行政人员扩张上支出巨大,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 。这种模式将高昂成本转嫁给学生,使其背负世界最高的平均学费和沉重债务 。文章进一步剖析,当前大学间的竞争并非基于教学质量,而是依赖于校园设施和排名的“军备竞赛”,这是一种无效且加剧财务困境的结构性问题 。面对这一不可持续的局面,文章探讨了如“终身学习授权”和将大学分类管理等改革思路,并指出在期望不断升高而可用资金日益紧张的矛盾下,英国高教系统已到必须变革的关头 。

By rogerlan
算法“围猎”青少年

算法“围猎”青少年

曾是游泳健将的美国少女卡罗琳·科齐奥尔 (Caroline Koziol) 说,社交媒体平台Instagram和TikTok“毁了她的生活”。在疫情期间,一次为了保持体形的健康食谱和居家锻炼的无意搜索,让她陷入了算法推荐的“雪崩”之中,最终被诊断出严重的厌食症。如今,她是全美超过1800名原告之一,参与了一场针对科技巨头的史诗级诉讼。此案的核心并非指控平台上的有害“内容”,而是直指其产品“设计本身”——即那些为了最大限度攫取用户注意力而精心设计的算法和功能,是否具有成瘾性和危险性,从而对青少年造成了系统性的精神和身体伤害。

By rogerlan